欢迎您光临中国周易网!
中国周易网图
爱情桃花运势预测,八字运程测算、宝宝起名改名、号码吉凶,姓名打分
在线免费算命
免费取名改名
八字精算(推荐)  在线起名(大师起名)  八字合婚(囍)  姓名测分  号码测算  免费起名(新)
人气最旺易学联盟
当前位置: 气功功法

闵真人神游水府法

来源:中国周易网
我初学气功时,用的是单守下丹田法,结果进步不快,且多偏差,后转学闵小艮“神游水府法”,自觉事半功倍,效力倍增,始信小艮真人之信言也众所周知,精气神为人身“三宝”。

我初学时,用的是单守下丹田法,结果进步不快,且多偏差,后转学闵小艮“神游水府法”,自觉事半功倍,效力倍增,始信小艮真人之信言也

众所周知,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旺则气足,气足则神旺,故填补肾精为练功第一要。肾精充足,自然精力充沛,神思敏捷,筋骨强健,百病难生;肾精不足则神思昏沉,筋骨疲软,行动迟缓,百病丛生,故历代气功家都很重视强肾填精之法。
  
何为“神游水府法”?神者,心也,意也;水府者,肾也。简单地讲,神游水府法,就是通过内守心、肾、脐三个部位,结合意念导引,将心气心液注入双肾,从而达到炼血化精、炼精化气的一种。具体步骤如下:
  

1.舌抵上腭,端身正坐,排除杂念,自净其意,待心思纯静后摩擦双掌,直至掌心发热,然后用双掌用力上下摩擦腰部,直到双腰发热。
  
2.两手大指尖,各掐两手亥子纹间(指无名与小指根部),握拳,放于两膝盖上。然后将目中神光内视于心,意念集中于心,暗示心气心液在心内流动不已,如此经过十几分钟后,将此心气心液用意念从心后导引入两肾,暗示心气、心液在两肾中盘旋不已,如此专守半小时左右。这样,气壮者五六日,气衰者最多超不过十五日,即觉双腰暖和如春,且辘辘跳动。此时息心静气,专一于此而养我浩然,勿令念起他散,心事他顾。
  
3.神光久注两肾,初则两腰微热,继则热甚,待其热如火挚(此时有些人会感到轻度腰痛)时,自然会引动脐轮发热。下丹田发热后即将神光意念转注于脐部,用温火温养半个小时,方可收功。
  
闵小艮认为,血为精本,精为气源,“肾暖则生精,心凉则生血”,通过修炼“神游水府法”,可使血化为精,精化为气。若身不游水府,则水冷而不化,留于下部积成顽液,并不能化生真精。那些患淋症带下症者,多“由所降心血,达至于腰,未经真火一烘,即随气流膀硄,隐伏而滞,后感外邪,一引而出”。他强调,心血下降于双肾后,要“经我目神注旋不已,暖气自生,渐渐大热,如沸如炙。则随降之血,立化真液,而色纯白焉。此一物,盖即世人所谓精者”。真精一生,尚需进一步炼化,否则,“此物仅随向所积液,伏于膀硄左右耳。相火一动,则油然走泄,是即世人所患遗精与白浊也”。因此,真精产生后需加紧用功,使精化为气,则无遗精白浊之患。用功之法,“唯加功于两腰肾,使彼腰肾常大热,则脐轮一关,自得大热,而精自化气”。意思是肾热引动脐轮后,将意念转注于脐轮,如此大锻一场后,才能收功。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五禽戏

    五禽戏 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并配合吸气。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三次。继而两手先左后有向前挪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

  • 五行掌

    五行掌 是五台山传下来的养生祛病功法,其特点是三调并用。动静兼练、刚柔相济、虚实变换、松紧相辅、运动全面。五行掌包括预备活动和推、拓、扑、捏、摸五种功法,可根据病症

  • 本尊观想法

    本尊观想法 本尊法,即是佛家密宗修持者在诸菩萨中,选定一位与你有缘的佛尊作为本体尊,观想自身变成本体佛的修法。《大日经》说:“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本

  • 藏密功法之“破凹”法

    藏密功法之“破凹”法 “破凹”是藏语的译音,其意是开顶。此功法是密宗脉气学修炼的关键功法之一,不修成此功法,就无法达到更高的次第。其修炼方法和程序是:紧接着灵热功法

  • 宝瓶气修炼法

    宝瓶气修炼法 宝瓶气是内法的基础,要在外法本尊相应了才修。 修宝瓶气之前,要做“九节佛风”。 以前讲九节佛风都是先由右鼻孔吸气,然后再左鼻孔出;再左鼻孔吸,右鼻孔出;

  • 道家小还丹功法

    道家小还丹功法 “还丹”是中国传统内丹功法之一。还丹分为“小还丹”与“大还丹”两种,目前称为大小周天功。周天功法经过数千年的流传,由于历代气功家根据自己练功实践的经

  •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 一灵独觉法 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朴;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於寂灭。在

  • 无生经导引疗法

    无生经导引疗法“无生经导引疗法”是一种静动自我疗法,主要借助存想并配合一定的呼吸形式,培植元气,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该疗法源于《无生经》,作者无法考证。目前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