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易网周易电子书澹台
  【名字大全目录】           
公孙姓来源 公孙氏姓名大全
 

公孙(Gōng sūn 公孙)姓源流较广,源出大类有二:

1、出自春秋时各国诸侯的后裔,以爵号为氏。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 ,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据《广韵》载 :“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据《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公孙姓望族居扶风(今陕西省咸阳东)、高阳。

2、出自姬姓,黄帝轩辕的后裔有公孙氏。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据《路史》载:“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称公孙氏。

得姓始祖:黄帝轩辕。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氏,名叫轩辕。传说神农的异父同母的弟弟,“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在他的后代中,就有人以公孙为姓。黄帝轩辕帝曾姓过“公孙”,后来改成姬姓。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另有部分姓姬,再有少数以轩辕为姓。在春秋时,各国各地的诸侯,大多喜欢被称为“公”。以当时的制度,国君将由国君的嫡系长子继承。正式登基前,应先立为太子,此时其他的儿子将称为公子,同时诸侯的儿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儿子就是公孙。这些公孙们的后代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过的皇室血统,就改姓为公孙。这样,公孙作为一种姓氏的荣誉而流传甚广。此时它的姓氏来源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了。故公孙氏的始祖是黄帝轩辕。

迁徙分布

(缺)公孙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古代,孙字可泛指后代人,而公孙两字,也可用来泛指王公贵族的后代。有些王公贵族的后代以公孙的称呼为荣,便相延世代成为姓。还有本古书《通志》说,相传远古时黄帝姓公孙,于是便有这一姓的广泛流传。公孙一姓源远流长,据《路史》上记载,轩辕氏初姓公孙,后改姓姬。由此看来,“公孙”一词,自古以来本身的意义便十分尊荣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广韵》上记载:“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可知,春秋时期列国诸侯的子孙,被尊称为公孙。从《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孙氏,皆贵者之称。”可见,后来“公孙”的意义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如近来的对人的“公子”称谓。据说春秋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干脆以“公孙”为姓,也称为公孙氏了。由此可见,公孙为姓的中国人中,并不完全是一脉相承自黄帝,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贵族的后裔。不管怎么说,公孙氏的历史悠久、高贵和尊荣,是其他一般姓氏不可比拟的。望族居高阳郡(今山东省临淄县西北一带);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一带)。

郡望堂号

1、郡望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高阳郡①:古有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秦末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高阳即指此路。②:汉桓帝置高阳郡,治高阳(今河北省高阳东)。晋曾置高阳国,治博陆(今蠡县南)。北魏只有高阳郡,仍治高阳。隋废。

2、堂号 白马堂:后汉公孙瓒被封为讨虏 将军,屡次打败胡虏,除辽东属国长史。常乘白马,乌桓怕他,互相告语:“我们要避开白马长史。”

忠义堂:春秋时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赵朔的门客。赵朔为屠岸贾所杀,朔妻遗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婴设计保存赵氏孤儿:杵臼把自己的儿子藏在山中,派程婴向屠岸贾回报说是赵氏孤儿。屠岸贾就把公孙杵臼的儿子当成赵氏孤儿和公孙杵臼一起杀了。程婴保护着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终于报了赵朔被杀之仇。人称公孙杵臼舍掉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义。
历史名人:

公孙龙:(生卒年待考),相传字子秉;赵国人。著名战国时期逻辑学家,诸子百家中自立其说的一家。

古时称为“名家”,“名”大约相当于现代逻辑字中的“概念”。公孙龙著有《白马论》等,展开了逻辑思维的探讨,因为当时很重辩才,所以“名家”很风行。

公孙龙的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20~前25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已经无从详知,可能有较长时间作平原君的门客。

史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平原君厚待公孙龙”。约于公元前248~前279年间,公孙龙曾从赵国带领弟子到达燕国。史籍《吕氏春秋·应言》记载,当时他是为了游说燕昭王以“偃兵”。燕王虽然表示同意,公孙龙却当面对燕王说,当初大王招纳欲破齐、能破齐的“天下之士”到燕国来,后来终于破齐。目前“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所以我认为大王不会偃兵,燕昭王无言应答。

公孙龙又曾游魏,与公子牟论学。据史籍《吕氏春秋·审应览》记载,在赵国,公孙龙曾与赵惠文王论偃兵。赵王问公孙龙说:“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回答说:“赵国的蔺、离石两地被秦侵占,王就穿上丧国的服装,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以示庆祝。这怎能会偃兵?”

《吕氏春秋·淫辞》中说:秦国跟赵国订立盟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过了不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使人责备赵惠文王不遵守盟约。赵王将这件事告诉平原君。公孙龙给平原君出主意说,赵国可以派遣使者去责备秦王说,秦国不帮助赵国救魏,也是违背盟约。

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兵攻赵,平原君使人向魏国求救。涪陵君率兵救赵,邯郸得以保存。赵国的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求增加封地。公孙龙听说这件事,劝阻平原君说:“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赵国豪杰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为相国者以亲故。夫君封以东武城,不让无功,佩赵国相印,不辞无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接受了公孙龙的意见,没有接受封地。

公孙龙善于辩论。他从严格区别事物共性和个性出发,与“异”的矛盾绝对化,认为思维可以脱离"本质"存在,从而提出了“离坚白”、“白马非马”的命题。

史籍《公孙龙子·迹府》中说,公孙龙与孔穿在平原君家相会,谈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晚年,齐国使者邹衍路过赵国,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公孙龙由是遂诎,后不知所终。

公孙龙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孙龙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名家有《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迹府》,是后人汇集公孙龙的生平言行写成的传略。其余五篇是:《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中以《白马论》最为著名。

到了汉朝、唐朝,印度佛教辩说的逻辑学传播到中国,与“名家”的学说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逻辑演绎这门学说的进展。
公孙丁:(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卫国射手。

卫国的公孙丁不但以善射称著于世,并且教会了后来的名射手易公差,而易公差又教出了尹公佗。三人一脉相传,都威震四方。

以后公孙丁到了齐国,他们师徒在卫国、齐国都传授了弓箭之术,带出一批著名射手。

公孙鞅:(公元前390~前338年待考),姬姓,一称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封商十五邑,号商君,因商鞅;卫国人(今山西)。著名战国中期秦国政治家、军事家。

公孙鞅先是在魏国游说,未得重用,而后投秦国孝公主持变法。在两次变法中,他“法不阿贵”,推行新法。在孝公死后,被陷害车裂而死,遗有《公孙鞅方升》等书。

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国进说秦国孝公。公元前356年,秦国孝公任公孙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随后,又升为大良造。至孝公十二年,秦国由雍(今陕西凤翔)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他进一步变法。公元前340年,因战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拥有十五邑,他前后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公孙鞅的祖先姓姬。公孙鞅“少好刑名之学”,李悝、吴起等人的思想对他有很大影响。周显王四年(公元前365年)左右,公孙鞅到了魏国国都安邑(今山西禹王城),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知到公孙鞅很有才能,便欲魏惠王举荐,这时,公叔痤患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痤便向惠王举荐公孙鞅,“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但魏惠王未予以理睬,对手下说:“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公叔死后,公孙鞅闻秦孝公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国者”,于是公孙鞅到了秦国。公孙鞅向秦孝公建议“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富国强兵,成就霸王之业。秦孝公赞成公孙鞅的意见,并试行了鼓励开垦荒地等变法政策,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于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正式实行变法。

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一百八十六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公孙鞅自魏国入秦国,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公孙鞅首先施行了“相坐法”。主要内容是:将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十”为编制,登记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此外,还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公孙鞅还推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即所谓“困末作而利本事”。他规定:凡努力于耕织而生产粟帛多的人,可以免除本身徭役;凡经营商业、图谋末利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婢。通过初步变法,秦国“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军事力量日趋增强。公孙鞅在秦国孝公支持下,又进一步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变法。

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政策是“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所谓“阡陌”是指“井田”中间的灌溉渠道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的井田的界限。新法规定开封疆阡陌,从法律上革除了井田制度。允许人们开荒,可以占为私有,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均平负担。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解除了对生产力的束缚,促进了新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吏。公孙鞅通过县的设置,将全国政权、兵权集中到了中央,从而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此外,公孙鞅在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颁布了标准的度量衡器,统一了国内的度量衡。为了便于秦国向东扩展势力,公孙鞅又经营了地处渭河平原中心而又物产丰富、交通方便的咸阳(今陕西咸阳),按照中原各国国都的规模,建造了冀阙和宫廷。公元前350年秦国将国都从雍迁到咸阳。

公孙鞅变法,遭到了保守贵族的顽强反抗。新法初行时,连太子驷也不遵守。公孙鞅“劓”、“黥”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还把“乱化之民”尽迁边城,保证了新法的贯彻执行,终于使得秦国一跃而成为“家给人足”,“乡邑大治”,“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

军事上,变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后,公孙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魏国河西之地发起进攻。在一系列的作战中,公孙鞅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为秦国夺回大片河西之地,给魏国以沉重打击。他因功而受封得于(今河南内乡)、商(今陕西商县)之地十五邑,号为商君。

公孙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内容很多,今归纳如下:
1.政治方面:

公孙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⑴制定二十级爵: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废除旧世卿世禄制,今后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奖励军功的作法是:将卒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宗室贵族无军功的,不得授爵位。有功劳的,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的,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⑵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分全国为四十一县,县设今以主县政,设丞以副县令,设尉以掌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后来秦国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国的郡县制度。

⑶实行什伍制度:秦国之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至此时,均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同于后代的保甲制度。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2.经济方面:

公孙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⑴废井田,开阡陌棗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废止“田里不粥(鬻)”的原则,准许民间卖买田地。此后秦国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⑵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⑶统一度量衡:统一斗、桶、权、衡、丈、尺,并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如今传世之“公孙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国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知此量为“升”。由这件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3.社会方面:

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成年的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公孙鞅变法,遭到了保守贵族的顽强反抗。新法初行时,连太子驷也不遵守。公孙鞅“劓”、“黥”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还把“乱化之民”尽迁边城,保证了新法的贯彻执行,终于使得秦国一跃而成为“家给人足”,“乡邑大治”,“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

周显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后来公子虔诬告公孙鞅谋反,秦惠文王早就要除去公孙鞅,便派遣官吏捕拿公孙鞅。公孙鞅只好逃到自己的封邑商,征兵反抗。不久,兵败被俘,被车裂而死。

公孙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公孙鞅变法也是中国古代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推举的变法政策使秦国一跃而成为诸侯中的强者,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公孙鞅也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河西之战中所显示出的卓越才能就足以证明一切。

《汉书·艺文志》有《商君》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又有《公孙鞅》二十七篇,今佚。遗物有《公孙鞅方升》。

公孙戌:(生卒年待考),齐国人(今山东淄博)。著名战国时期名辩思想家。

是为孟尝君门人,自言有三大喜:其一喜谏而得听;其二喜谏而止君之过;其三喜输象床,孟尝君称“喜”,目为贤者。

孟尝君出巡五国,到达楚国时,楚王要送给他一张用象牙制成的床。郢都一个以登徒为姓氏的人正好当班护送象牙床,可是他不愿意去,于是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与他商量此事。

那人说:“我是郢人登徒,如今我当班护送象牙床,以献薛公,可是那床价值千金,稍有损坏,即使卖掉了妻室儿女也赔不起。先生不如设法让我免掉这个差使,愿以先人宝剑为报。”公孙戌不假思索,很痛快的答应了。

于是公孙戌往见孟尝君,说:“贤公准备接受楚人馈送的象牙床吗?”孟尝君点头言是。

公孙戌劝他不要这样做。孟尝君向他询问其中的缘故。公孙戌说:“五国之所以以相印授公,只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地有怜恤孤贫的美德,在诸侯中有存亡继绝的美名,五国君主这才以国事委公,这实在是仰慕您的仁义廉洁。况且您在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这样的重礼,巡行至其他小国,又拿什么样的礼物馈赠于您呢?所以臣希望您万不可受人之礼。”孟尝君从善如流,很爽快的答应了。

公孙戌快步退了出去,走到中门,孟尝君起了疑心,把他叫了回来:“先生叫田文勿受象牙床之礼,这固然是一项很好的建议,但为何先生如此乐不可支呢?”

公孙戌见隐瞒不得,便婉言辩道:“臣有三大喜事,外加更得一柄宝剑。”

孟尝君不解:“先生此话怎讲?”

公孙戌说:“贤公门下食客何止百人,却只有臣敢于进谏,此喜之一;谏而能听,此其二;谏而能止君之过,此其三。而为楚送象牙床的登徒,不愿意送床。他曾答应事成之后,送臣一柄先人宝剑。”

孟尝君没有恼怒,反有嘉许之色:“先生接受宝剑了没有?”

公孙戌说:“未得贤公许可,戌不敢接受馈赠。”

孟尝君催促他:“赶快收下!”

因为这件事,孟尝君在门扇上写道:“谁能传扬田文名声,而谏止田文犯过,即使私自在外获得珍宝,也可迅速来谏!”

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年),字季,一字次卿;淄川人(今山东淄博),一说川国薛人(今山东寿光纪台乡)。著名汉朝重臣。

公孙弘少时,家贫寒,曾为富人在海边牧豚(放猪)以维持生活。年轻时,他曾任过薛县的狱吏,因无学识,常发生过失,故犯罪免职。为此,他立志在麓台(望留镇麓台村)读书,苦读到四十岁,又随老师胡母子始修《春秋公羊传》。

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便下诏访求为人贤良通文学之人。当时,公孙弘年已六十,他以贤良的名分去应征,被任命为博士。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7年),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由于归来后据实陈述的情况不合帝意,汉武帝认为他无能,再被免职。于是,公孙弘便称病辞官,在家赋闲。

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天子又诏书征求文学儒士,川国便推举年巳七十岁的公孙弘应诏,他一再推辞,不肯前去应诏。他说:“我出使匈奴,因没有才干被罢归,请大家另举贤者。”但最后,他还是应选。

公孙弘到了太常,所征百名儒士各写对策,公孙弘处为下策。后来,上奏天子,汉武帝却拔升公孙弘的对策为第一名,待入见天子是,公孙弘丰仪魄伟,深得天子喜爱,又被拜为博士。

当时,西汉朝廷注重与西南夷的沟通,并在巴蜀设立了郡县,由于赋役酷虐,百姓为之叫苦不迭,汉武帝便派公孙弘去视察。公孙弘归来奏对,又不合汉武帝之意,公孙弘大骇。可是,时过事转,汉武帝并未深究其事。

公孙弘的长相恢弘奇伟,美姿容。由于晚年力学,所以广见博识。平时,善于辩论,通晓文书、法律,又能以儒家的学说,对法律进行解积阐述,汉武帝因此非常赏识他。

公孙弘常说:“人主的毛病,一般在于器量不够宏大;而人臣的毛病,一般在于生活不够节俭。”于是,他在家中,能身体力行,“夜寝为布被”,“食一肉脱粟之饭。”后母去世,他视为亲生,服丧三年。

在朝廷议事,他常提出要点,陈明情况,供皇帝自己取舍,从不固执已见和违逆圣意,汉武帝非常喜欢他这种驯良守礼之德,其认为他口行敦厚,善于言词,有文彩,熟悉法令与各种公务,便升任他为左内史(京畿地方长官,掌治京师)。

后来公孙弘油滑起来,在任事所奏朝事,都一一符合帝意,起因是他巧用“心计”。有一次,他和主爵都尉汲黯商议,为一事二人分别上奏。面见帝君,他等汲黯上奏完后,窥伺上意,据上意再取决自己的立场态度,然后才上奏章。因此,他奏对之事,深合帝意。凡奏陈条,也都采纳。

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欧被免官,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当时,西汉朝廷方通西南夷,又东置沧海郡(在今朝鲜),北筑朔方城(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公孙弘认为,这样做是“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屡次柬言停办,汉武帝不采纳,并令朱买臣等人去砭责公孙弘,当面陈说设朔方郡的好处,一一摆明十条理由。公孙弘无理反驳,心亏词穷,无一言相济,忙低首悔过,改言谢罪说:“我是山东的乡鄙之人,见识短浅,实在不知道设朔方郡的好处,经众位陈明其利害关系,我已明白了。敬望朝廷停止经营西南夷与沧海郡,专力经营朔方郡”。汉武帝便恩准了他的请示。

历史记载,公孙弘的才干,不在他人之下,当时,不可能一条理由也没有。他之所以这样做,恐违皇命与己不利,顺应皇主才是上策。

公孙弘矫饰善变,朝廷上下,众所周知。有一次,汲黯实在看不惯他的矫情做作,直言对皇帝说:“公孙弘位在三公,俸禄很高,却盖一床布被,这不明摆着在骗人吗?”汉武帝就以此事问公孙弘,公孙弘回答:“实有此事,不过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我记得管仲坐齐国之相,有三归之台,奢侈豪华超出了一般国君;齐桓公做霸主,也僭越了礼数。晏婴为齐国之相,一顿饭从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妻妾也不穿丝织品,齐国不也治理的很好吗?我身为三公,而盖布被,实在是有损汉官威仪。汲黯对我的忠告很对,他真是个大忠臣,要是没有汲黯对皇帝的忠诚,陛下您哪能听到这样的真话呢?”

经过这件事,汉武帝愈发认为公孙弘谦恭礼让,对他更为厚待,汉元朔五年(前124年),薛泽免相,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他为平寿(潍城区望留镇)侯。历史上丞相封侯者是从公孙弘开始。

公孙弘为十分宽和。他位高禄重,节俭律己,不奢华,以人为先,所以时时被人称道。他的故旧,宾客,亲朋挚友生活困难,公孙弘全力助之,因而家无余财,世人夸他贤明。但公孙弘内心并非如此,他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表面伪善,暗中报复。他曾阴谋“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

公孙弘与中大夫主父偃在建立朔方郡一事上有分歧。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主父偃又常常当天子面与其争论,争得面红耳赤,使他难以下台。于是,公孙弘表面上与主父偃往来,暗地里寻机报复。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为齐相,有人上书告发他受诸侯重金,因此,诸侯子弟多以得封。后来,齐王刘次昌自杀,汉武帝认为是主父偃索金所逼,大怒,严予审治。主父偃承认受过诸侯贿赂,但不承认齐王自杀与己有关。公孙弘乘机进言,说齐王自杀的首恶是主父偃,如不处死,将无以服天下。汉武帝本想不杀他,给与其免职归里的处罚,但听了公孙弘的进言后,信以为真,便下令灭了主父偃的全族。

公孙弘忌妒博士董仲舒。仲舒为人廉直,是当时的大学问家。他曾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的思想,排斥以外。汉武帝便大力推行儒教,在长安兴办太学(当时,是西汉最高学府)。同时,下令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教育系统。在仲舒的辅佐下,汉武帝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尤其公孙弘在研治《春秋》方面,其成就远逊于董仲舒。公孙弘平素,两面三刀,见风使舵,仲舒对此十分痛绝。公孙弘心明如镜,深恨董仲舒。正巧,胶西王刘端矫纵无赖,数害官吏,肆行不法。公孙弘便向皇帝谏言:“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汉武帝便把仲舒徙到胶西。

淮南王、衡山王造反,朝廷严察两王党徒。公孙弘认识到自己在相位,未能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现在有王造反,自己难脱不称职之责。当时公孙弘正染病在身,于是上书皇帝,请求辞掉丞相,归还侯印,以避位让贤,汉武帝没有应允。

过了一段时日,公孙弘病渐好转,便再度入廷办理政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农历3月,弘以八十高龄逝世于相位。他逝世后,青铜铸棺,葬于麓台,至今墓址尚存。

公孙弘为相数年,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著作《公孙弘》十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已失)。他起身于乡鄙之间,居然为相,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他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精神,已成为历史长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

公孙度:(公元?~204年待考),一名公孙豹,字济什;襄平人(今辽宁辽阳)。著名东汉大臣。

公孙度少随父避吏害,迁居玄菟。太守公孙瑛域爱之,为其求师就学取妻。初为玄菟郡吏,后任尚书郎,升冀州刺史,被诬陷而免官。

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当权,公孙度同郡徐荣为董卓心腹,举荐公孙度任辽东太安。

公孙度出身低微,为名豪大姓所轻。到任后,公孙度惩治豪强,诛杀立威。收襄平令公孙昭,笞杀于市。杀田韶等豪族百余家。郡内怖惧。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公孙度见天下大乱,乃东伐鞑靼,西击乌桓,开疆扩土,威行海外。分所领辽东郡,为辽东、中辽、辽西三郡。除自领辽东太守外,其余两郡皆各置太守。又渡海攻取东莱诸县(山东登州半岛),置营州刺史。玄菟与东浪二郡,亦渐归其统属。遂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当时曹操执汉廷政,表公孙度为威武将军、永宁乡侯。其时中原持有扰攘,无力顾及边郡,公孙度乘势割据辽东,称雄一隅。

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公孙度逝世。

公孙瓒:(公元?~199年待考),字伯圭,辽西令支人(今河北迁安)。著名东汉北平太守。

曾在郡中作过门下书佐,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将。他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少数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公孙瓒相貌英伟,声音洪亮,深得侯太守器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又派他到涿郡(今河北涿州)卢植处习读五经。后仍在郡中做官。

太守刘基因事获罪被召至京师洛阳交廷尉处置,公孙瓒为他驾车,像仆役一样服侍他。刘基将被流放到日南郡(今越南广治)的时候,公孙瓒备好酒肉在北芒山(即邙山,今河南洛阳)祭辞自己的祖先,他举杯祈祷:“以前为人子当尽孝道,而今为人臣当尽忠心,理应随同太守共赴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怕不能身还,就此别过列祖列宗。”说完又拜了两拜,便慷慨激昂的站了起来,在场人无不落泪叹息。刘基在赴日南途中被赦免而还。公孙瓒被举为孝廉,做了郎官,被任命为辽东郡(今辽宁辽阳)附属国的长吏。

有一次,公孙瓒跟随数十名骑兵外出巡逻关塞,看到数百名鲜卑骑兵,公孙瓒就退到空亭对随行队伍说:“如不主动进攻必将被杀。”于是手执长矛策马带队冲入鲜卑队伍,杀伤数十人,虽辛免于死,自己也损失过半。鲜卑人以此为戒,再不敢轻易越进关塞。公孙瓒升迁为涿县县令。公孙瓒好骑白马上阵,人称“白马将军”。

汉光和年间(公元178~183年),边章、韩遂叛乱,朝廷从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征发三千精锐骑兵,并给予公孙瓒都督行事的符节,统帅此三千骑兵。公孙瓒率军到蓟中时,渔阳人(今北京密云)张纯引诱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叛乱,攻占了右北平郡(今河北丰润)、辽西郡属国的城市。公孙瓒以三千骑兵追讨张纯等叛贼,立下战功,升为骑督尉。此时,属国乌桓首领贪至王率众归降公孙瓒。公孙瓒又升为中郎将,封为都亭侯,进驻属国,此后的五、六年间,与北方少数民族争战不断。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乌桓丘力居部到青州(今山东淄博临淄)、幽州、冀州(今河北临漳)掠夺。公孙瓒与张纯、丘力居等战于属国石门。张纯等大败,张纯于是抛下妻儿逃入鲜卑境内。公孙瓒继续追击,由于太深入,反被丘力居围困于辽西管子城二百余日,粮尽士溃,士卒死伤大半。不过丘力居军也粮尽疲乏,只得远走柳城。朝廷诏拜公孙瓒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领属国长史。公孙瓒于是统领兵马,守护边境。每次一听到敌人来袭,公孙瓒马上声疾色厉,作战时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倒夜深。从此乌桓都害怕公孙瓒的勇猛,不敢再来进犯。公孙瓒常与身边数十个善于骑射的人都骑白马,相互间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汉朝廷派宗正东海郡人(今山东郯城)刘虞(字伯安)为幽州州牧。刘虞到任后,派遣使臣到少数民族中晓以利害,责令他们献上张纯的首级。丘力居等听说刘虞到了,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沟通归附之事。公孙瓒担心刘虞立功,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杀这些使者。各民族明白此事后,便绕道到刘虞处。刘虞上报朝廷撤掉驻防军队,只留下公孙瓒统万余步兵、骑兵屯驻右北平。

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农历3月,张纯被其门客王政杀掉并把首级送给刘虞。刘虞因安抚少数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职,封为襄贲侯。不久,又迁刘虞为大司马,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封为蓟侯。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青州黄巾军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聚众三十万,欲与黑山军会合。公孙瓒率步骑两万人在东光南大破青州黄巾,斩首三万余。青州黄巾军弃辎重,奔走渡河。公孙瓒等他们过到一半时出击,再次大败黄巾军,死者数万,俘虏七万余人,车甲财物无数,于是公孙瓒威名大震。

汉献帝想东归洛阳,派刘虞之子刘和逃出长安,偷偷出武关去找刘虞,让刘虞率兵前来相迎。刘和途经袁术驻地,却将此事告知了袁术。袁术扣留了刘和,让刘和给刘虞写信,答应等刘虞率兵前来为袁术后援,一起赴长安。公孙瓒知道袁术会叛变而制止刘虞,刘虞不听。公孙瓒担心袁术知道后恨他,派他堂弟公孙越率千余骑兵到袁术处相结好,而暗地又让袁术扣留刘和并夺占刘和兵马。因此,公孙瓒与刘虞的矛盾越来越深。

袁术遣公孙越帮助孙坚攻周昂,公孙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孙瓒怒道:“我弟之死,祸起于袁绍。”于是出兵驻扎在磐河(今河北磐河)准备报复袁绍。袁绍惊恐万分,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给了公孙瓒堂弟公孙范,派他到南皮,想以此与公孙瓒结援。公孙范于是背叛袁绍,以渤海兵力协助公孙瓒,攻破青州、徐州黄巾军,兵势日益强盛,进驻界桥(今河北威县)。公孙瓒自己任命严纲为冀州州牧,田楷为青州州牧,单经为衮州(今山东金乡)州牧,并配置了郡首县令。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绍屯军广川县(今河北枣强),与公孙瓒战于界桥南二十里处。公孙瓒有精兵三万。袁绍命其将麴义领精兵八百在前,布强弩千张于两翼。公孙瓒轻视袁绍兵少,纵骑兵出战。麴义命士兵伏于楯下不动,等公孙瓒军到十步前,一时同发,公孙瓒大败。袁绍捉住了严纲兵斩其首。麴义追公孙瓒到界桥,公孙瓒率兵还击,再次被打败,于是公孙瓒逃到蓟县(今北京大兴),在县城东南另筑小城自守,与刘虞临近,渐渐结下仇恨。

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刘虞担心公孙瓒反叛,于是率兵十万攻打公孙瓒。当时,公孙瓒的部曲放散在外,仓卒欲从东城逃走,刘虞的士兵不习战,又下军令不准骚扰百姓,久攻不下。公孙瓒于是招募精兵数百人,顺着风势放火,趁势杀入刘虞兵营,刘虞大败。刘虞与他的部下往北逃到居庸县(今北京延庆)。公孙瓒三天就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刘虞及其妻子儿女回到蓟县。此时董卓已死,献帝派使者段训给刘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统六州,升迁公孙瓒为前将军,封易侯。公孙瓒诬陷刘虞与袁绍谋取称帝,胁迫段训斩刘虞及其妻子儿女于蓟市。公孙瓒将刘虞的首级送到京师,被刘虞的旧部下尾敦在路上劫走并安葬。公孙瓒杀了刘虞之后,得到了整个幽州,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善忘,睚眦必报。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刘虞的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督尉鲜于银等率幽州兵马想为刘虞报仇,因燕国(今北京大兴)阎柔素有恩义,他们便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阎柔招集鲜卑、乌丸等兵马,共得汉兵、胡兵数万人,与公孙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河(今北京朝白河)之北,大败公孙瓒军,斩杀邹丹。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随鲜于辅迎接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共十万攻打公孙瓒,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杀公孙瓒所置长官,与鲜于辅、刘和兵联合,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京(今河北雄县)坚守。临易河挖十余重战壕,又在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筑有营垒。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达十余丈,公孙瓒自居其中,以铁为门,斥去左右,令男人七岁以上不得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又囤积粮谷三百万斛。公孙瓒又让妇人习为大声,使声音能传出数百步,用来传达命令。公孙瓒又疏远宾客,致使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谋臣猛将都渐渐疏远了。从此以后,很少出来打仗。

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绍传书给公孙瓒,想跟他释和,公孙瓒没有答复,反而增强守备。袁绍于是大兴兵马攻打公孙瓒。先是公孙瓒一别将被围,公孙瓒不肯相救,说:“救一人,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战。”等到袁绍来攻时,公孙瓒的界桥别营自度不能自救,而公孙瓒必不肯相救,众人或降或逃。袁绍直接攻到了城门前,公孙瓒派他的儿子公孙续向黑山(今河南浚县)黄巾军求救,又想亲自率兵冲出重围,占据西南山,仰仗黑山军,切断袁绍军的后路。长吏关靖劝谏他说:“现在您的将士都各怀叛离之心,已无力再战,他们之所以能固守是顾惜他们的故乡老少,而把将军您当成主心骨,将军如能持久坚守,袁绍自然会退兵,四方军队一定又可以会合了。若将军现在弃易京而走,军队会失去后镇,易京覆灭指日可待。将军失去根基,流落荒野,怎么成就事业呢?”公孙瓒于是决定不离开易京,等待其子搬来救兵,内外夹攻袁绍。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农历3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相救公孙瓒。援兵还没到,公孙瓒秘密派人送信给公孙续,让他率五千骑兵于北隰之中,举火把为应,公孙瓒就从城内出战。袁绍劫得了这封信,如期举起火把。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率兵出击。袁绍设伏兵袭击公孙瓒,公孙瓒大败,又回到城内坚守。

袁绍于是干脆掘地道到城楼下,毁坏其望楼,渐渐到达中央的土丘。公孙瓒自料必败无疑,先杀掉自己的妻子、儿女、姐妹,然后引火自焚。

公孙平:(公元?~156年待考),琅岈人(今山东临沂)。著名东汉农民起义领袖。

公孙平于东汉永寿元年(公元155年),与郭窦一起率流民起义,一年后,在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被东汉大将段颖镇压。

公孙景茂:(生卒年待考),字元蔚,河间阜城人。著名南北朝至隋朝大臣、学者。

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为襄城王长史,兼行参军。迁太常博士,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

后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及北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后以母忧去职。

隋开皇初年,诏征入朝,访以政术,拜汝南太守。郡废,转曹州司马。在职数年,以老病乞骸骨,优诏不许。俄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

时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有疾病者,公孙景茂撤减俸禄,为饘粥汤药,分赈济之,赖全活者以千数。上闻而嘉之,诏宣告天下。十五年,上幸洛阳,公孙景茂谒见,时年七十七。上命升殿坐,问其年几。公孙景茂以实对。上哀其老,嗟叹久之。公孙景茂再拜曰:“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上甚悦,赐物三百段。诏曰:“景茂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年终考校,独为称首,宜升戎秩,兼进藩条。可上仪同三司、伊州刺史。”

第二年得病,吏人号泣于道。及疾愈,复乞辞官,又不许,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公孙景茂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事,上优诏听之。

隋仁寿中期,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公孙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淄州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

隋大业初年病逝于官任,终年八十七岁,谥号为“康”。公孙景茂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公孙武达:(生卒年待考),雍州栎阳人。著名唐朝将领。

唐左武卫大将军公孙武达有膂力,人称豪侠,在隋朝时为骁果将军,后归于唐军。

曾经有一次他遇到了贼,抢了他的衣服,还要脱掉他的靴子。公孙武达伸出脚让他脱,趁贼伏身脱靴之际,将其打死,又用他的兵器赶走了其余的贼寇,没有受到损失。

唐武德初年(公元618年),他至长春宫请谒太宗李世民,曾协助唐太宗讨伐刘武周,骁勇善战,居功最伟。又从平灭王世充、窦建德,累迁秦王府右三军骠骑,封清水县公。唐贞观初年,晋升检校右监门将军,寻除肃州刺史。

岁余,突厥数千骑、辎重万余入侵肃州,欲南入吐谷浑。公孙武达领二千人与其精锐相遇,力战,虏稍却,急攻之,遂大溃,挤之于张掖河。又命军士于上流以伐渡兵,击其余众,贼半济,两岸夹攻之,斩溺略尽。玺书慰勉之,拜左监门将军。

后又受诏击盐州叛突厥,公孙武达引兵趋灵州,追及之。贼方渡河,见公孙武达至,据河南岸。公孙武达引兵击之,斩其渠帅可逻拔扈,余党几尽。进封东莱郡公。

唐永徽中期,累授右武卫大将军。他逝世时,唐高宗废朝举哀,赠荆州都督,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谥号“壮”。

公孙大娘:(生卒年待考),女,著名唐朝舞蹈家。

公孙大娘是唐朝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籍贯、身世无烤。

她擅舞“剑器”,舞艺超群,常在民间献艺,极负盛名。又多次被召入官内表演剑舞技艺,是唐朝见于记载中,既活跃于民闲,又闻名于宫廷的少数著名舞蹈家。

在唐诗与史籍记载中皆表明,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技艺高超,独具特色,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杜甫在诗序中说,唐玄宗时,高手云集的宫廷乐舞机构梨园、教坊、宜春院的乐舞艺人和宫外供奉中,只有公孙大娘的“剑器”“独出冠时”。诗中又有:“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句。

郑嵎《津阳门诗》描写唐明皇生日千秋节宫中举行盛大乐舞表演时:“公孙剑伎方神奇”,并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

史籍《明皇杂录》中记载,唐玄宗素晓音律。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遗妍妙,皆冠绝于时。

公孙大娘不仅舞技高超,而且擅舞多套“剑器舞”。除杜甫诗序中提及的“西河剑器”、“剑器浑脱”外,还有“裴将军满堂势”、“邻里曲”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裴将军满堂势”,想来是指根据裴旻将军独到的剑技改编的一部舞蹈,其间部位调动很大,满场飞舞,惊心动魄,是猛厉无比的剑舞。

据说,当时大书法家张旭在观看了她的剑舞后,得其神韵,化入书法,草书写得更加绝妙,成为一代草圣。

 
公孙氏姓名大全
公孙宁 公孙翠民 公孙伟 公孙知钢 公孙行 公孙兴 公孙浩 公孙郝 公孙昊 公孙灏 公孙皓 公孙子洋 公孙泉 公孙乾 公孙谦 公孙全 公孙荃 公孙知钢 公孙知钢 公孙斯文 公孙维奇 公孙凯 公孙国卫 公孙尹磊 公孙磊 公孙安智 公孙晓虹 公孙皓婷 公孙林旭 公孙诗钰 公孙婧 公孙文晶 公孙婧 公孙玉凯 公孙维奇 公孙景琪 公孙景棋 公孙强 公孙颖 公孙颖 公孙树 公孙嘉树 公孙嘉澍 公孙亚林 公孙熙睿 公孙雪淼 公孙思恬 公孙睿熙 公孙恩茜 公孙咏泽 公孙禹墨 公孙柏毅 公孙思仪 公孙佳凝 公孙春辉 公孙宏宇 公孙华 公孙娇妍 公孙骄岩 公孙佳懿 公孙骄岩 公孙正梅 公孙正华 公孙琦 公孙棋 公孙伊涵 公孙涵 公孙棋 公孙琪 公孙棋 公孙棋 公孙继跃 公孙继耀 公孙舒焱 公孙怡 公孙彬 公孙兵 公孙炳 公孙冰 公孙秉 公孙槟 公孙丙 公孙文琦 公孙天 公孙天 公孙金虎 公孙天 公孙玉梅 公孙欣桐 公孙思羽 公孙思晨 公孙思昱 公孙思煜 公孙思峪 公孙锶嵛 公孙思懿 公孙思苹 公孙姝苹 公孙骄岩 公孙鹏 公孙澎 公孙青澎 公孙青澎 公孙庆澎 公孙一诺 公孙富强 公孙富镪 公孙臻 公孙棋 公孙慧 公孙晶 公孙晶 公孙超 公孙越 公孙欣超 公孙超凡 公孙秀娜 公孙苏苏 公孙苏苏 公孙鹏 公孙州 公孙影 公孙婕 公孙智舒 公孙晓燕 公孙天懿 公孙雨昕 公孙明益 公孙明益 公孙贵野 公孙启峰 公孙剑飞 公孙世琴 公孙华航 公孙华裔 公孙华一 公孙华博 公孙华瑞 公孙惠泽 公孙华西 公孙华哲 公孙华天 公孙华远 公孙华冰 公孙华若 公孙华林 公孙世琴 公孙华植 公孙华泰 公孙华元 公孙华山 公孙华首 公孙华曾 公孙华程 公孙华恒 公孙华夏 公孙英琦 公孙英琦 公孙子涵 公孙林语 公孙冠霖 公孙乔木 公孙梓霖 公孙梓豪 公孙誓言 公孙福晶 公孙福敬 公孙景祺 公孙景琦 公孙景祺 公孙强 公孙金龙 公孙逸宸 公孙强 公孙一宸 公孙强 公孙珙宸 公孙宸轩 公孙瑾宸 公孙晓丹 公孙一凡 公孙一宸 公孙逸宸 公孙晓丹 公孙瑾宸 公孙展飞 公孙秀娜 公孙建民 公孙松涛 公孙琪宸 公孙晓雨 公孙建民 公孙逸宸 公孙逸凡 公孙景宁 公孙逸宸 公孙紫博 公孙逸宸 公孙逸凡 公孙咏鑫 公孙智舒 公孙拉柱 公孙浩森 公孙博奕 公孙博仁 公孙竣翔 公孙秋菊 公孙富承 公孙娈 公孙松刚 公孙松罡 公孙松钢 公孙松港 公孙松岗 公孙松纲 公孙松钢 公孙松钢 公孙嵩钢 公孙凇钢 公孙忪钢 公孙哓钢 公孙晓钢 公孙宏钢 公孙洪钢 公孙小宝 公孙晓宝 公孙金钢 公孙金刚 公孙戆 公孙佳桔 公孙艳华 公孙梓枫 公孙梓楦 公孙梓序 公孙佳侨 公孙佳梦 公孙佳刖 公孙佳梦 公孙佳荷 公孙毅 公孙佶姗 公孙佳橙 公孙朴佼 公孙佼挢 公孙鹰 公孙梦杉 公孙蕉交 公孙荞竹 公孙蕙竹 公孙天蔚 公孙添蔚 公孙忠范 公孙硕 公孙维 公孙岚 公孙超 公孙海蓬 公孙咏泽 公孙海朋 公孙威 公孙柏毅 公孙海澎 公孙法明 公孙禹墨 公孙鸿洋 公孙海彭 公孙思仪 公孙佳凝 公孙海鹏 公孙发明 公孙海棚 公孙法明 公孙海盆 公孙海膨 公孙海彭 公孙海篷 公孙海堋 公孙海硼 公孙皓冬 公孙韶林 公孙福晶 公孙玉洁 公孙辉 公孙海篷 公孙若昕 公孙乔木 公孙若鑫 公孙若新 公孙若薪 公孙乔木 公孙若芯 公孙若信 公孙若锌 公孙若镡 公孙学俊 公孙海篷 公孙浩祖 公孙晶 公孙晶 公孙晶 公孙涛 公孙建华 公孙兰 公孙珺宇 公孙晶 公孙心田 公孙偌芯 公孙若芯 公孙若鑫 公孙若镡 公孙偌鑫 公孙偌芯 公孙偌镡 公孙雅雯 公孙心妍 公孙振英 公孙滢裕 公孙朋烨 公孙清华 公孙清华 公孙清华 公孙寅泽 公孙寅泽 公孙海玲 公孙庆 公孙庆 公孙达慧 公孙沛 公孙沛东 公孙枫桧 公孙庭逸 公孙宏伟 公孙小燕 公孙晓燕 公孙博 公孙珺宇 公孙雪 公孙红霞 公孙珺宇 公孙世华 公孙松杰 公孙晓青 公孙晓青 公孙晓青 公孙玮 公孙晶茹 公孙斐 公孙静 公孙浩祖 公孙重 公孙希 公孙希瑾 公孙淼 公孙镇江 公孙东宸 公孙韦群 公孙一验 公孙重 公孙柏邺 公孙葸秣 公孙航 公孙逸轩 公孙葫 公孙重 公孙娜莹 公孙建莉 公孙绍娟 公孙绍娟 公孙澜 公孙雅希 公孙雅琪 公孙西希 公孙佳希 公孙昊天 公孙希恩 公孙希瑾 公孙睿希 公孙雅淇 公孙家希 公孙雅淇 公孙洋洋 公孙雅琪 公孙雅琪 公孙珈熙 公孙珈曦 公孙文琦 公孙雯琦 公孙恩希 公孙恩杰 公孙庆生 公孙钊豫 公孙钊帆 公孙钊尘 公孙若尘 公孙若飞 公孙兆豫 公孙兆豫 公孙豫钊 公孙钊 公孙立钊 公孙钊立 公孙豫立 公孙宝豫 公孙铁丹 公孙宝鹏 公孙钊丹 公孙钊铭 公孙英爽 公孙清玲 公孙艳会 公孙英姿 公孙英姿 公孙艳会 公孙洋洋 公孙志尚 公孙志利 公孙志豪 公孙芝利 公孙芝尚 公孙芝豪 公孙芝鑫 公孙玉荣 公孙芝豪 公孙艳雷 公孙玉荣 公孙彦雷 公孙洪涛 公孙仁耀 公孙洪涛 公孙洪材 公孙雅倩 公孙洪涛 公孙雅茜 公孙子轩 公孙瑞莹 公孙瑞杰 公孙雨涵 公孙宇涵 公孙瑞雪 公孙瑞莲 公孙瑞莹 公孙瑞 公孙瑞欣 公孙瑞颖 公孙瑞玲 公孙瑞莹 公孙瑞贤 公孙瑞珍 公孙瑞琦 公孙瑞珏 公孙瑞钰 公孙拥军 公孙天航 公孙仁 公孙晰然 公孙仁 公孙芳 公孙景琦 公孙斐然 公孙亮 公孙洋 公孙洋 公孙亮 公孙亮 公孙亮 公孙明玥 公孙美锋 公孙洋洋 公孙阳 公孙存利 公孙懿麟 公孙懿麟 公孙权驿 公孙志刚 公孙忠泽 公孙忠瀚 公孙德成 公孙传辉 公孙淑云 公孙莉莉 公孙孜程 公孙晓研 公孙岚 公孙彦 公孙书晋 公孙墨 公孙子健 公孙盈 公孙谨 公孙谨崇 公孙涛 公孙涛 公孙坤 公孙兰 公孙英德 公孙兰 公孙桂珍 公孙桂汉 公孙昊 公孙昊 公孙兰 公孙莉莉 公孙莉莉 公孙正阳 公孙爱阳 公孙颀玉 公孙楹芋 公孙莹 公孙证阳 公孙正阳 公孙宝林 公孙宝林 公孙锡琴 公孙建宏 公孙健宏 公孙渐宏 公孙鸿运 公孙见宏 公孙坚宏 公孙践宏 公孙斯文 公孙飞 公孙泰珍 公孙智媛 公孙兴润 公孙兴佳 公孙兴栋 公孙兴华 公孙星国 公孙兴国 公孙国兴 公孙国星 公孙兴润 公孙润 公孙兴盛 公孙润盛 公孙婷雁 公孙云清 公孙世霖 公孙现鹏 公孙世国 公孙世顺 公孙现鹏 公孙现鹏 公孙现鹏 公孙现鹏 公孙现鹏 公孙军宇 公孙君宇 公孙珺宇 公孙郡宇 公孙筱宇 公孙俊宇 公孙珺宇 公孙君宇 公孙珺宇 公孙峻宇 公孙珺宇 公孙珺宇 公孙玉宁 公孙树珍 公孙玉红 公孙晓阳 公孙昕煜 公孙昕阳 公孙雨箐 公孙珺宇 公孙玉红 公孙邵涵 公孙玉军 公孙志海 公孙俊霞 公孙东兰 公孙东兰 公孙东兰 公孙东兰 公孙东兰 公孙东兰 公孙东兰 公孙东兰 公孙东兰 公孙东兰 公孙东兰 公孙东兰 公孙东兰 公孙东兰 公孙东兰 公孙峰 公孙宇 公孙鹏飞 公孙洁 公孙洁 公孙洁 公孙洁 公孙洁 公孙洁 公孙洁 公孙伟通 公孙伟通 公孙岚 公孙春周 公孙世霖 公孙莎莎 公孙建平 公孙建新 公孙泽 公孙晨 公孙辰 公孙谌 公孙琛 公孙忱 公孙白玉 公孙棋 公孙瑞 公孙新立 公孙铭骅 公孙锐 公孙睿 公孙枘 公孙芮 公孙业佳 公孙一佳 公孙逸佳 公孙明华 公孙铭骅 公孙羡雍 公孙恩祺 公孙梓缄 公孙佳冠 公孙佳恒 公孙佳珞 公孙佳诺 公孙嘉诺 公孙佳航 公孙狗狗 公孙优优 公孙建萍 公孙建平 公孙佳诺 公孙亦木 公孙诺佳 公孙诺鑫 公孙天赐 公孙天明 公孙鑫佳 公孙诺航 公孙诺恒 公孙天 公孙佳乐 公孙诺鑫 公孙鑫诺 公孙佳诺 公孙新颖 公孙建东 公孙建冬 公孙亭鑫 公孙欣 公孙岚 公孙利刚 公孙斌清 公孙晓慧 公孙红波 公孙婧怡 公孙婧怡 公孙凭研 公孙晨晨 公孙建莉 公孙金祥 公孙丙申 公孙炳申 公孙林宇 公孙永翠 公孙孜程 公孙晓研 公孙闳越 公孙春辉 公孙伟梁 公孙伟梁 公孙春艳 公孙青 公孙青 公孙润慧 公孙俊锋 公孙稳艳 公孙永奇 公孙永奇 公孙永奇 公孙博文 公孙桂珍 公孙光祖 公孙继生 公孙赫 公孙峰 公孙海波 公孙禄明 公孙禄明 公孙卓青 公孙友义 公孙毅 公孙兰 公孙兰 公孙昕晔 公孙盼盼 公孙盼 公孙叛 公孙非 公孙飞 公孙菲 公孙妃 公孙翡 公孙斐 公孙晶 公孙晶茹 公孙迪 公孙奕迪 公孙奕开 公孙奕 公孙开 公孙开建 公孙楷 公孙凯 公孙普印 公孙东欣 公孙庭逸 公孙昕怡 公孙欣怡 公孙媛 公孙俊明 公孙嫒荷 公孙娅娅 公孙苹缨 公孙骄岩 公孙春周 公孙玲玲 公孙瑞香 公孙玉合 公孙希 公孙祈薰 公孙祈壤 公孙劲业 公孙冠塬 公孙艳 公孙玉芬 公孙玉芬 公孙现芬 公孙加林 公孙野 公孙子建 公孙月亮 公孙庭逸 公孙名扬 公孙明阳 公孙花 公孙晟彬 公孙晟林 公孙文博 公孙文博 公孙昕晟 公孙昕阳 公孙昕阳 公孙昕文 公孙彬 公孙兴晟 公孙昕 公孙涛 公孙涛 公孙奕 公孙丽娜 公孙锡玲 公孙锡婷 公孙搏 公孙广深 公孙锡 公孙锡翎 公孙锡苓 公孙锡羚 公孙锡铃 公孙锡柃 公孙锡泠 公孙锡瓴 公孙锡囹 公孙锡菱 公孙锡聆 公孙锡酃 公孙茜玲 公孙茜琴 公孙裼琴 公孙菥琴 公孙栖琴 公孙西琴 公孙溪琴 公孙嘻琴 公孙喜琴 公孙茜芹 公孙粞琴 公孙冰 公孙添 公孙昔琴 公孙锡敏 公孙茜敏 公孙嘻敏 公孙西敏 公孙粞敏 公孙思萌 公孙思萌 公孙思萌 公孙思雨 公孙思思 公孙思盈 公孙思莹 公孙钰倩 公孙钰伶 公孙钰琳 公孙钰清 公孙钰惠 公孙晓菲 公孙雅轩 公孙茂桐 公孙雅婷 公孙英华 公孙海燕 公孙莉莉 公孙丽丽 公孙晓丽 公孙晓怡 公孙依水 公孙乾 公孙保垒 公孙乾 公孙姹郁 公孙忻夏 公孙云丽 公孙云丽 公孙云丽 公孙云丽 公孙云丽 公孙英莉 公孙涛 公孙云华 公孙淑凤 公孙皓 公孙福迎 公孙福迎 公孙立 公孙慧秀 公孙桂敏 公孙易衡 公孙茂原 公孙茂桐 公孙茂峰 公孙峰茂 公孙茂桉 公孙茂萃 公孙茂菲 公孙茂柏 公孙茂佰 公孙茂梆 公孙茂豫 公孙桐茂 公孙晓宇 公孙晓宇 公孙立宇 公孙晓宇 公孙茂丛 公孙茂实 公孙茂德 公孙德茂 公孙实茂 公孙茂材 公孙亚娟 公孙茂业 公孙世茂 公孙茂世 公孙茂智 公孙茂高 公孙茂莱 公孙云华 公孙闳越 公孙星云 公孙德银 公孙博宇 公孙庭逸 公孙敏 公孙艳丽 公孙绍梅 公孙艺 公孙艺桐 公孙茂桐 公孙翠民 公孙希英 公孙延 公孙茂琨 公孙茂枫 公孙勤茂 公孙时茂 公孙茂勤 公孙茂桐 公孙棋茂 公孙茂琪 公孙茂世 公孙茂智 公孙智 公孙智枫 公孙智峰 公孙红梅 公孙洪梅 公孙翕如 公孙卫松 公孙智 公孙伟松 公孙伟松 公孙策策 公孙智彬 公孙茂森 公孙忠妮 公孙茂翔 公孙智翔 公孙智翔 公孙智皓 公孙茂圳 公孙德明 公孙鑫 公孙禹潼 公孙晓丹 公孙冰 公孙亮 公孙继林 公孙博森 公孙莉莉 公孙贵叶 公孙伟 公孙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