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周易网!
中国周易网图
爱情桃花运势预测,八字运程测算、宝宝起名改名、号码吉凶,姓名打分
在线免费算命
免费取名改名
八字精算(推荐)  在线起名(大师起名)  八字合婚(囍)  姓名测分  号码测算  免费起名(新)
人气最旺易学联盟
当前位置: 命理综合

详解易经《系辞传》

来源:中国周易网
系辞 上传 《系辞传》的上传,共分为十三小段。今天周易算命网先为大家详解《系辞传》的第一段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系辞传》因为篇幅长的缘故,所以分为上下传,其区分方式和

系辞 ·上传


   《系辞传》的上传,共分为十三小段。今天周易算命网先为大家详解《系辞传》的第一段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系辞传》因为篇幅长的缘故,所以分为上下传,其区分方式和《彖传》、《象传》并不相同。《彖传》 《象传》是分别解释《易经》上下经的卦辞和卦象、艾象,所以是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传;而《系辞传》说明的是《易经》的哲学思想,所以并不是这样区分的。


    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经验进行全面的反省。《系辞传》所反省的意涵,是我们的老祖先在观察宇宙万象,并运用符号象征来代表万物,通过这些符号的排列组合,说明了万物的变化,并从中找到安顿身心的方法。可以说是以非常简单的观念,传达了丰富的内容,并为我们的人生带来相当大的启示。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霍,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天在上而地在下,乾与坤的属性就这样界定了。从低到高陈列出来,贵与贱就有了固定的位置。运动与静止都有常性,刚与柔就区隔开来了。同样类别的东西会聚在一起,不同群纽的事物会分途发展,这样就产生了吉与凶。在天上展示出天体的现象,在地上演变为万物的形体,变化就这样彰显出来了。因此,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彼此往来交错,八个单卦互相推移流转,振作万物时有雷与雷,滋润万物时有风与雨,日与月在天上运行不息,寒暑季节的变迁就形成了。


    这是对于自然界所做的第一手观察数据。《易经》是以符号代表自然界的现象,再由符号之间的组合与变动描述自然界神奇奥妙的变化,其基本符号分别为: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其中,乾所象征的是天,坤所象征的是地,所以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所谓的尊卑,未必是指高贵和卑贱,而是指高低上下。乾坤二字当然是因为有 "乾卦、坤卦"而称之。在还没有《易经》的时候,天地早已存在,一旦发明乾坤二卦之后,天地就在乾坤里,人们不一定要到外面去看天地,只要在家中画出乾坤两个卦,就等于把外面的天地收在卦象里了。


    在此提到了"贵贱"。《易经》所排列出的贵贱顺序,其实就是依六爻的位置排列,从下位到上位的位置并不一样,贵贱也不相同。其实观察自然界万象的是人,所以不能忽略人的因素,"贵贱"二字显然与自然界关系不大,是在人类的主观判断之下才有的。譬如看到天在上,地在下,便说天比较高贵,地比较卑贱。这是通过人的观察,如果不是人在下判断,使无所谓高低。因为人的本性就是会思考、评价、判断与抉择,以至于分辨尊卑,区别贵贱。


    以《老子》为例,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老子在第一章说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后,接着说 "名,可名,非常名"?那是因为在讲完 "道"之后,就应该立刻问,人是怎么看待?人们在看待任何事物时,首先必须把握概念,缺少了概念,事物就会变得难以理解,形同虚设。因此,才会在讲完"道"之后,就要接着讲 "名"。然而"名"是约定俗成的,世界上并没有永恒的名。例如:我们把天上红红的火球称为"太阳",外国人用的是不一样的名称。所以能够说出口的"名",都不是浑然天成、普遍的"名"。


    以形成重卦的六爻来说,初爻是元士,二爻是大夫,三爻是三公,四爻是诸侯,五爻是天子,六爻是宗庙,这是把六爻和社会现成的封建制度加以结合而成的。古代的士分为三等:"下士、中土、上士。元士即为上士,己经有机会进入某种统治阶级的决策机构。请注意,初交的位置不是百姓,而是元士。百姓是接受统治的庶民,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皆受到局限,其吉凶往往是随人俯仰。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样的区分显然不尊重每个人的独立生命,所以六位之分,可供参考却不可拘泥,因为每一卦的时和位,都有其灵活解说的空间。


    接着提到动静。动代表刚强劲健,静代表柔顺敦厚。形成常态现象之后,就可以说乾、天为刚,坤、地为柔。事实上乾坤各有动静模式,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是因为看到天体不断运行,显示出旋转的球形样貌,如果'不是圆的,为什么昨天走了,今天又来了呢?因为每天都看得到太阳和月亮,古人自然是以自已的观察经验为主,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月亮也绕地球转,所以才会认为"天圆"。"地方"是说大地安稳不动;有如四方确立的磐石一般,这是古代很简单的宇宙观。


    事物的聚散分合,按它的类和群而定,在自然界的万物分合之际,出现了客观上的得与失,以及人在主观上的吉与凶。我们说过·"天道无吉凶",就整个宇宙万物运行来说,没有吉凶问题,每个卦都不可少,《易经》教人如何明辨吉凶而加以趋避,就是所谓的趋吉避凶。天上有日月星辰的运行,风雨雷电的变迁;地上有山川的形成,以及动植物的化育,这些变化都是我们可以观察的对象。


    所以刚柔相互激荡形成八卦,'八卦象征的是:乾为天,震为雷,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巽为风,离为火,兑为泽。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乾卦所代表的法则构成了男性,坤卦所代表的法则构成了女性。乾卦主导万物的创始,冲卦运作形成了万物。乾卦以容易的方式来主导,坤卦以简单的方式来运作;容易就易于让人了解,简单就易于让人跟随;易于了解就会有人来亲近,易于跟随才可能成就功业;有人亲近就可以维持长久,有了功业就可以发展壮大;可以维持长久的才是贤人的德行,可以发展壮大的才是贤人的事业。光靠容易与简单,就可以使人领悟天下万物的道理。领悟了天下万物的道理,就可以在其中成就自己的地位了。


"道"字在此译为法则,"乾知"中的"知"代表知道,知道就能够去运作主导、负责控制的意思。古代地方官之所以称为知府、知县,便从这个概念而来,代表他能够去治理、控制、主导。


    深人地说,乾卦代表阳气,坤卦代表阴气,阳阴是万物二元配对的基本形态;乾代表创始,坤代表生成,乾坤还代表着 "把所创始的万物孕育形成"。所以,把握了乾与坤,就可以进而明白万物的道理。


    朱嘉说:"乾健而动,即其所知,便能使物而无所难,故为以易而知大始。坤顺而静,凡其所能,皆从乎阳而不自作,故为以简而能成物。"所以乾是偏重知,知代表主导;坤是偏重能,只要有潜能,就会发挥出来。


    这段话也说明了"易与简",学者常说 "易有三义:变易、不易、易简"。为什么称 "易简"而非"简易"呢?事实上,原文也确实是先讲易再讲简:易代表乾,简代表坤,这种丰富的涵义,实在不应忽略。从 "易"到易知、有亲、可久、贤人之德;从 "简。到易从、有功、可大、贤人之业,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天下之道。所以乾往往是指创始,坤才是完成,人要能从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和位置。


    换言之,每个人都可以并且应该成为有德有业的贤人。这个论断在人性论上有什么根据呢?我们讲的是人性向善,所以一个人行善并不难。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意思是说:只要看到觉得相当值得欣赏的行为,那就是善。要想做到善,就必须修炼。事实上,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达成这样的目标。

系辞 ·上传


   《系辞传》的上传,共分为十三小段。今天周易算命网先为大家详解《系辞传》的第二段圣人设卦的目的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圣人设计卦的图案,观察卦象又附上解说,用以彰显吉祥与凶祸,通过刚爻柔爻互相推移而展现变化。因此,吉祥与凶祸,是描写丧失与获得的现象;懊悔与困难是描写烦恼与松懈的现象;各种变化,是描写推进与消退的现象;刚艾与柔吏,是描写白昼与黑夜的现象。六女的活动,代表了天地人三个层次的运行规则。


    这一段如同名词解释的叙述,是为了定义一些专有名词,因为在谈论哲学之前,必须先界定观念,以免读者不知所云。本段首先提及圣人设计卦的图案,以现代眼光来看,其实是简单的数学原理:以两个支做基础,一卦三爻就是二的三次方,共有八种组合,也就是八卦。重叠为六爻,就是二的六次方,共有六十四种组合,也就是六十四卦。"系"就是附上,"辞"就是解说,圣人在观察卦象之后,又附上了解说,《系辞传》就是在《易经》之后的解说,用以彰显吉祥与凶祸。圣人做的是设卦、观象、系辞三件事,发现吉凶之后,再设法找出因应之道。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中的"吉凶"是就得失而言,凶代表失去了某些重要的东西;反之,吉祥代表得到了欲求的事物。人生不能没有欲求,此处所指的欲求当然必须是正当的,如果以不正当的欲求去占卦,占得准也没用。也就是说不正当的欲求不见得不能得逞,坏事也可以顺利做完,但将来会有严重的后果,所以并不是《易经》所鼓励的。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中的"忧。是指烦恼,"虞"是指喜悦而不知预防,以致松懈。有关悔吝,朱嘉曾提出很好的解释:"盖吉凶相对,而悔吝居其中间,悔自凶而趋吉,吝自吉而向凶也。"只要懊恼悔恨,就有希望,意即知道改过,就能够慢慢趋向吉了;相反的,有困难还不知收敛,完全没有懊恼的情况,就会慢慢走向凶了。


,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对古人来说,昼夜的区别非常明显。古时候没有电,夜晚只依靠蜡烛、油灯,这些物资不但稀少而且贵重,因此白昼可以活动、做事,代表阳刚;黑夜则什么都看不到,不能活动,代表安静,就变成阴柔。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之中的"极"字可以解为三个层次或是三个极端,把宇宙分为三个层次,上有天下有地,中间就是人类。《中庸》提到:"参赞天地之化育。"其中"参赞"的"参"也是三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天地中间有人,人要负责把世界治好,就会有和天地并驾齐驱的机会了。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文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因此,君子"所安心静处的,走《易经》显示的位序;他所乐于玩味的,是卦文辞的内容。因此,君子静处时就观察卦女的图像,并且玩味其中的言辞;行动时就观察卦艾的变化,并且玩味其中的占验。所以,上天会保佑他,吉祥而没有任何不利。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这句话的涵义是:当处在某个位置时,就应该在它的顺序中安心静处,不要勉强。我们总认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其实未必。当所处的时间不对、位置不对,都可能白费力气;一旦耗尽了力气,却发现真正的机会到来时,反而没有办法使上力气去做。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扩 所引申的意思是:在玩味占验结果时,要从各方面思考,譬如占到一个交是吉,便要思虑为什么吉?位置对吗?有没有当位?在上下卦有没有阴阳对应?是不是在中间的位置7然后再看看变文,确认一下变交之后新的卦是什么卦?一定要从多方面了解,才能够知道更多更详尽的讯息,而不是只要看到"吉"就觉得没有问题。所以说《易经》是研究不完的。


    在《易经》中,常常讲到两卦相连关系的是覆卦,也有些是变卦,另外还有倒卦,例如山水蒙和水山寨,彼此的关系比较遥远,属于旁通。在人生中道逢的每一段际遇,并非呈割裂状态,任何一个状况出现,都可以旁通到我们生命的过去与未来如网般的脉络。只要我们平常多加练习,累积多次的占验,就会慢慢知道占卦时应该怎么解,要注意哪些细节,然后逐渐发展出个人的心得。如此一来,便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变得吉祥而没有任何不利。


    《易经》的观点是,只要一个人行事有分寸,安居无事时会去思考生命的各种变化,有所行动时会去确认占验所得的趋势,也就是说只要手边有一本《易经》一生就不会犯下什么错误。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系辞传》的上传,共分为十三小段。今天周易算命网先为大家详解《系辞传》的第三段爻辞主要断吉凶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吉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象辞是说明卦象的,爻辞是说明各爻变化的。吉与凶,是说明丧失与获得的;悔与吝,是说明小的缺失的。至于无"咎,则是指善于补救过错而言。因此,贵贱的排列在于吏位,听阳的均等在于卦象,分辨吉凶要看卦爻辞,忧虑悔吝要看几微的心思,戒惧无咎妥看是否悔悟。所以,卦有阴阳小大之分,卦吏辞有凶险与平易之别;卦艾辞指示了变化发展的趋向。


    从"象者,言乎象者也;艾者,言乎变者也"可知,卦辞乃是综述一卦之占验,象辞则是说明及发挥卦辞的意思,大象说明卦象,小象说明各爻。


    "无咎"丁词是指善于补救过错。《易经》里出现"无咎"一词的地方很多,每个人的过错都和自己的性格有关,若能善于补过,久而久之,性格就会调整。此文章来源于:周易算命

《系辞传》的上传,共分为十三小段。今天周易算命网先为大家详解《系辞传》的第四段易与天地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吻,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休。


《易经》的制作是以天地为参考的模型,所以能够普遍涵盖天地的法则。圣人抬头观察天文的现象,低头考察地理的形势,所以知道幽暗与明亮的缘故。推原于开始,追究到结束,所以知'道死与生的说法。精气凝聚就是生物,精气飘散造成变化,所以知道鬼神的真实情况;《易经》的卦象


与天地的活动相似,所以不会违背天地的法则;其中的智慧遍及万物,道理则是帮助了天下人,所以不会有过错。广泛运行而不会超出界线,乐天道而知天命,所以不会忧虑。安于所处的位置,培养深厚的仁心,所以能够爱人。全盘笼罩天地的变化而没有失误,细致安排万物的形成而没有遗漏,彻底了解昼夜的道理而展现智慧。所以,神妙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方式,而《易经》也没有固定的形态。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其中的"准"所指的是"法",以天地为取法,以天地为模型。换言之,《易经》是按照天地所显示的象,而创作出各卦,所以能够普遍涵盖天地的法则。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开始就是生,结束就是死,任何东西都有开始和结束,每一种生物都有其既定的寿命,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媳蜡不知春秋。"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朝菌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生物,朝生暮死,从来不知道月亮有盈亏;蝇蚌是一种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昆虫,亦不知道年复一年的更迭,这都是自然界的寿命。通常人们看到自然的结束并不会太难过,比如一只走不动的老狮子,躺在地上被土狼吃掉时,我们只会觉得老死是自然的生命现象;但看到小狮子被土狼咬死,便会觉得伤感,因为小狮子这么幼小可爱,它的生命不应该这么早结束,这时我们就恨不得插手去干涉,制裁弱肉强食的一方。事实上,这是自然界食物链的制衡,人类对所有生命均应报以了解与尊重。


    颜渊过世时,孔子说:"不幸短命死矣!"因为颜渊只活了四十岁。四十岁的生命,毕竟令人遗憾,但事实上,人的生命价值并不在于长度。后来,孟子就还了颜渊一个公道,他说:"禹、棱、颜回,易地则皆然。"这是一句千古名言。孟子认为,颜渊如果和禹、棱易地而处,也会有一样的表现。大禹在舜的时代治水,后来他在担任国君时,只要是知道天下有人被水淹死,便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周朝的祖先后棱则是只要听闻有人因饥谨而死,便会觉得是自己的责任。颜渊有过什么功绩呢?他既不曾治水,也没有教老百姓种植五谷,但孟子仍然给予他一样高的评价。由此可知,生命的品质并不在于活到多大年纪,而是在于所修炼的德行。


    孔子自己也曾经明确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朝"和"夕"分别指的是早晨和晚上,两个字放在一起代表时间短暂。孔子认为,生命的关键在于闻道与否。可能有人会认为,闻道却未能行道,不是很可惜吗?其实,真正人生的智慧,就在于能够觉悟何谓"光明",儒家的可贵在于对人类生命的了悟,认为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否培养德行、启发智慧、增强能力,能否做到安顿自己,也安顿别人。


    谈完了生死,接着便是论及鬼神。鬼神的精气已飘散,不再是生物,变成无所不在,而且无所不知。《中庸》之中也曾强调"真诚",认为人不能做出欺骗的行为,就算是骗得了人,也骗不了鬼神,因为鬼神无所不在。由此可证明《易传》、《中庸恢飞大学》等书,写作的年代相差不远,但不可能是出自春秋时代,也不会是孔子所写,而是孔子的后代学生所写。以其写作手法推测,应是出自战国末年,约当苟子的时代到秦汉之际。所以我们要肯定这是儒家思想的演变,而不必坚持一定是孔子木人所写的。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乐天知命,故不忧。"其中的"乐天知命"一词大家常用,这也是《易经》整部书给予人最大的启示。"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当我们自己站稳,乐天道知天命,帮助别人便成为很自然的事情。老子说:"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所指的不是有形可见的财物,而是指精神价值或精神力量。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由这段话可知,自古以来《易经》就没有固定的解法,我们在学习这部经典之后,应练习独立解卦,因为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所解的卦,对自己来说永远像隔靴搔痒,无法抓住问题的重点。西方有句俗谚:"真正可以回答问题的,是提出问题的人。"也是这个意思。


'      有关鬼神的观念,在《礼记·祭义》中,有一段宰我与孔子的对话可供参考。在这段对话中,宰我询问孔子"鬼神"二字的意义。孔子说:"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神会在气里表现出它的特色,鬼必须借着身体才能够表现力量,当把鬼与神合起来时,便可达教化的最高标准。


    一般人通常会因为害怕鬼神。而不敢做坏事;很多人拼命做好事,也是因为相信鬼神。如果百姓认为根本没有鬼神存在,便会无所畏惧而放肆为恶了。事实上,祖先死了之后,我们称为鬼神,也是一个传统的习惯。


    孔子又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则发扬于上,为昭明,惹莆,凄恰,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有生命的人都会死,人死后会变为鬼,骨肉在地底下消失掉,慢慢变成野土,但他的气并没有消失,而是发扬于上,那活动的光景,所闻到的气味,连带那产生的伤痛感,是百物的精华,是神最明显的部分。"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把万物最精华的部分拿来当作标准,明白地说,这叫做鬼神。百众万民就会敬畏、服从。


    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知道,孔子并不否定鬼神。因为人的体内有魂与魄,魂是气里面精华的部分,这精华的部分不会随着身体而消失,至于会存在多久则没有人知道,因为死后的世界并不是一般人所能经验到的。所以孔子也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在上位者必须专心做好百姓认为该做的事,敬畏鬼神,并定期敬拜鬼神,但是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才能称为明智。以上是儒家对鬼神所抱持的立场。

 《系辞传》的上传,共分为十三小段。今天周易算命网先为大家详解《系辞传》的第五段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优,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一阴一阳搭配变化,就称为道;继续道的运作的,就是善;完成道的运作的,就是性。行仁者见到道,称它为仁;明智者见到道,称它为智;百姓每天使用它,却一无所知。所以君子体认的道很少有人明白。它显现在仁爱上,隐藏在日用中,鼓动万物的变化而不与圣人一起忧虑,这种盛美的道德与伟大的功业,是至高无上的啊!富有无缺称为伟大功业,日日更新称为盛美道德。生生不已称为变易,形成现象称为乾元,跟随法则称为坤元,推究数理而知道未来称为占笨,通达变化称为事件;阴阳运作不可测度称为神妙。


阴阳二字本来是指宇宙万物的变化,受动力为阴,主动力是阳,宇宙大化流行,一切都在变化,寒来暑往、日夜轮流出现。而天地有其基本的规则与运作的模式,要由人来完成,便是"参赞天地之化育"的概念。人活在天地之间,不像其他生物亡生自灭就算了,人有责任。而宇宙变化的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人可以在生命中把潜能发挥出来,使向善变成择善固执,最后目标是止于至善。


    什么是邪恶?凡是压制、扼杀、消灭生命、抹煞希望的都是邪恶。相对的,让道能够继续变化发展而不终结的,就是 "善"。,具体地将它凝结成一物,完成道的运作的就是性,这代表人并非生下来就有固定的性,而是完成道的运作即是性。因此万物各有其性,此性无关乎善恶,只是要让道可以经由它来形成万物。至于善,是由生生不已的角度,肯定存在比虚无为佳。


    《中庸》的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意思是说,"道"就是人生该走的正路。那么,人生该走的路是怎么决定的呢?《中庸>指出,顺着性去走,就是人生该走的路。简单地说:一个是继续,一个是完成,继续道的运作是善,完成道的运作是性。而性是 "本善"还是"向善"呢?当然是向善。本性要去完成道的运作,道的运作是善,要完成道的运作,就是要将善加以实践,所以性只有 "向善",不可能是"本善"。如果是本善,所谓的继续、完成,就都没有着落了。由于是向善,才要继续、才要完成,那就是道了。朱嘉说:"道具于阴而行乎阳。继,言其发也;善,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谓物之所受,言物生则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阴之事也。"这段话描述的是客观事实,认为每广个事物都有它的本性,本性就是要设法让道的变化可以继续下去,并没有提到人性是不是本善的问题。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行仁者见到道,称它为仁;明智者见到道,称它为智;百姓每天实行了道,却一无所知。我们如今常说的"见仁见智"是表示各有看法,不过在<易经>这句话的用法中,是针对"道"来说的。事实上,仁与智是可以并行而不悼的,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还说:"智者乐,仁者寿;智者动,仁者静。"这些都是仁智并举。至于老百姓为什么对道一无所知,是因为老百姓根本没有特别去思考 "仁。与 "智"的问题,只是依循着别人立下的模范来学习,所以君子体认的道,很少有人明白。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这句话中提到了"忧"。道本身处于圆满状态,依时序而变动不已,所以没有忧的可能性。圣人对天下一直有所忧虑,是因为人世间的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圣人是替世人感到忧虑。人活在世界上,就应追求盛美的道德,使自已的道德越来越高;要建立伟大的功业,让众人都可以活得更好。


    "阴阳不测之谓神",所说的是阴阳运作不可测度就称为神妙。《易经》中的"神"有很多意思,前面提到的是鬼神,在此是指 "阴阳不测",也就是阴爻阳爻的变化不可测度。

 《系辞传》的上传,共分为十三小段。今天周易算命网先为大家详解《系辞传》的第六段易简之善配至德


夫易况广矣大矣,以吉乎远则不御,以吉乎迹则静而正,以吉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共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怠 ,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易经》的道理广阔啊,宏大啊。用它说明远方的事情,则没有界线;用它说明身边的事情,则清楚正确;用它说明天地之间的事情,则完备无遗。乾所代表的阳气,静止时专一,活动时正直,所以有最大的生产能力。坤所代表的阴气,静止时闭合,'活动时张开,所以有最广的生产能力。广阔宏大可以配合天地,变化流通可以配合四季,阴阳的原理可以配合日月,容易简单的优点可以配合至高的德行。


    其实人活在世界上,所应力行的就是容易与简单,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任何事情都很单纯。例如当我们在判断要不要去做某件事时,如果有目标,就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判断,那是不是自己的专长7是不是自己所愿?即使得到他人眼中的好处之后,能改善现在的生活,就更快乐吗?当各方面条件皆成熟时,就会顺其自然,此时就没有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条件成熟了就做,做的时候就不再多想。这样一来,不是很容易、很简单声?生活要单纯,才能够配合至高的德行。德行修养高的人,一定有他特有的处世方式。

子曰:“《易》甚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光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孔子说:《易经》说出了最高明的道理了刚 《易经》是圣人用来推崇道德及扩大功业的。智慧崇高而礼节谦卑,崇高是效法天,谦卑是效法地。天地设定了位置,《易经》的道理在其中运行。助成万物的天性,保存万物的存在,就是通往道义的门径。"

    庄子称"内在有圣人的德行,外在有帝王的功业"为"内圣外王", 来这四个字却几乎成为儒家的目标。内圣是个人修养德行,外士则要有功业配合,若是只有内在的德行,却没有立下功业,对天下人就没有帮助。这也是当颜渊过世时,孔子会难过地说 "不幸短命死矣"的原因。孟子能理解孔子的遗憾,所以他会说:"禹、棱、颜回,易地则皆然。"

     知崇礼卑"意谓智慧崇高而礼节谦卑。要辨析智慧崇高与否,可以用哲学来傲一比拟。我们常说 "哲学没有好坏,只有高低"。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验,只要是努力思考,都可以讲出一番道理;只要能自圆其说,建立起系统,都可以算是哲学。所以无从比较好坏,但却有高低之分。高低如何分呢7越高深的哲学,解释力越强,可以涵盖越多的存在层次。真正的大哲学家所提出的说法可能较为抽象,但可以观照的层面却是全面性的。所以如何把哲学讲成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也就是思想达到崇高的境界,但却能以很平常、普通的话语说出,就是一种理想,一种始终存在于哲学家心中的挑战。不管智慧多崇高,既然我们是处在人世间与他人来往,就一定要重视礼节,行使礼节时态度就必须谦卑。

     所谓"成性存存",有助成之意,万物的发展为什么需要人类来助成呢?例如在发生天灾时,可能会对某些野生动物或植物造成生存威胁,人类在这样的情况下施行了保护措施,就是助成万物的天性,维护万物的存在,这这就是通往道义的门径。这个议题可以归结到善恶,邪恶是扼杀生命的,因此反对邪恶,助成万物,保存万物的存在,就是善。"成性"一方面是前面所提及的"成之者性也",另一方面也有"需要人类来助成"的意思。由存其所存,就可以肯定人类有参赞化育的伟大使命。孔颖达说:"性谓票其始也,存谓保其终也。"一个是始,一个"是终。开始时有这样的"性",而"存"则可以保持不断生存发展,这叫做道义之门。换句话说,我们人类所谈的"道义"、"正当的路",就是从我们对万物的保护开始。只要我们保护了万物,就能让万物各自的本性适当地实现出来。

    本段一开头用"子日",朱嘉针对这二字,有一番说法。朱嘉说:"十翼皆夫子所作,不应白著 。子日'字,疑皆后人所加也。"朱嘉认为十翼既然皆为孔子所写,理当不会在内文之中称呼自己之言为 "子日",因此"子曰"二字恐怕是后人添加的。现在大家公认十翼是孔子及其后学的共同心得,为数代相传的成果,因此发现有 "子曰"的叙述就不会感到意外。至于《易传》是由孔子的学生所流传,其最佳证据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谈是孔子弟子传《易经》的第十代,他是个史家,对传承的记录必定非常确实,不会胡乱编派。由于孔子所究《易经》在日常生活或教学上常活用《易》理,因而留下许多关于《易经》的讲述,这是毋庸置疑的。此文章来源于:周易算命

详解《系辞传》谓之变。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喷,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共吉凶,是故谓之变。吉天下之至愤而不可恶也,吉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吉,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圣人见到天下事物的复杂微妙,就模拟其形态,描绘其样貌,所以有卦象之称。圣人见到天下事物的变动发展,就观察其会合通达的方式,依循常规法则,再附上解说来裁断吉凶,所以有文的称呼。这些走要说明天下最微妙而不可破坏的现象,说明天下最繁复而不可混乱的活动。模拟比较之后再做说明,商议讨论之后再去行动,模拟商议之后才能成就一切的变化。

因为天下万物都来自于天与地的配合,既然有共同的来源,就可以相通,这是基本的原理。在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中,"元"代表创始,万物都由乾卦创始;"亨"代表通达,因为来源是相同的,产生的结果再怎么千变万化,彼此也都有关系,都可以相通。如果来源不同的话,彼此之间恐怕就扦格不人,甚至会产生冲突矛盾。这就是 《易经》所说的,把会合通达的方式掌握住。文本来是效法的意思,也就是论及吉凶:则有交来仿效并说明之。此文章来源于:周易算命

详解《系辞传》本章选择七个卦的其中一句爻辞来发挥义理,首先讲的是中孚卦"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日:"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迹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迹者乎?吉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迹,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大鹤在树荫下啼叫,它的小鹤啼叫应和。我有美酒一罐,要与你共享。"孔子说:"君子住在屋内,说出的话有道理,那么千里之外的人也会呼应他,何况是身边的人?他住在屋内,说出的话没有道理,那么千里之外的人也会违背他,何况足身边的人?言语从自己口申说出,百姓都会听到;行为在身上表现出来,远处也会看到。言语与行为是君子处世的枢纽机关。枢纽机关一发动,就决定了获得荣耀还是受到耻辱、言语与行为,是君子借以感动天地的关键,可以不谨慎吗扩

这段话比较长,有些人怀疑是孔子说的吗?从《论语》可知,孔子说的话通常很简洁,'这段话却像是写文章一样,所以会让人产生疑惑。不过,从内容来看,基本的观点还是出于孔子,这是不必怀疑的。大鹤和小鹤的应和是纯属自然的感应;人类的社会则是除了自然情感之外,还有选择余地。自然界的关系称为"实然",指的是"实际的情况";人世间的关系称为"应然",指的是"应该有的情况"。人的世界是有自由、有选择的,所以就会产生"应该"与"不应该"的问题。人类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去反映或是象征人类世界应有的相处状态,当看到自然界大鹤与小鹤互相呼应,显得很和谐,很有互信的气息,便受到感动,于是设法建构出令人向往的道义世界。

    "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子日:"君子之道,或出或处 色,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吉,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日:"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日:"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古盛,礼吉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聚合众人,先足痛哭后是欢笑。"孔子说:"君子所奉行的原则,走该从政就从政,该隐退就隐退,该静默就静默,该说话就说话。两人心意一致,其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心意一致所说的话,其气味就像兰花一样。。

    "初六。用白色茅草垫在底下,没有灾难。"孔子说:"就是把祭品摆放在地上也可以啊,底下还要垫一层茅草,这会有什么灾难呢?这是谨慎到了极点。茅草是一种微薄的东西,但是可以产生重大的作用。按照这种谨慎的方法去做事,就不会有什么过失了。"

    "有功劳而谦卑的君子,有好结果,吉祥。"孔子说:"劳苦而不夸耀,有功磕而不自认为有德,真是忠厚到了极点。这是说那些有功绩依然谦下待人的人。德行要讲求盛美,礼仪要讲求恭敬,而谦卑正是使人恭敬以致保存自己地位的坦途。"

    以上内容分别来自三个卦。第一个是同人卦九五爻辞,孔子在此提出处事原则。人群相聚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角色与职责,把握"出处进退语默"的时机,同时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受同心同德的美妙趣味。这和孟子推崇孔子"圣之时者也"的意思完全契合,"时"代表时机,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

    第二部分来自大过卦初六交辞。与人来往,尤其是自己还在初六的年轻阶段,凡事谨慎,对人有礼,总是值得肯定的。礼多人不怪,在小地方谨慎,让别人感觉到用心,效果一定很好。

    最后一段来自谦卦 九三爻辞,这句文辞使人想起颜渊的志向:"无伐善,无施劳。"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也不把劳苦的事推给别人。若是对社会有些贡献,不但不骄傲,反而更谦虚,这样的德行自然会得到孔子的高度赞赏。

    进入《系辞传》之后,可以看到充分的哲学思维出现了,挑战更大了,不像前面只是从个别的卦学习,而是要进行全面的思考。

    "亢龙有悔。"子日:"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孔子说:"地位尊贵却没有职位,高高在上却失去百姓,贤人居下位而无法前来辅佐,所以他一行动就会有所懊悔。。

    由这一段我们便可得知,《系辞传》并不是按照顺序来写。孔子对这段话的解释是因为上九地位太高了,远离了百姓。如果讲政治,上卦是统治者,下卦是百姓;若讲人事,上卦是老板,下卦是工作人员。上九最高,与下卦的距离最远,接着就要离开这个卦了,所以说 "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但因为是阳支,所以一定会有动性,而动则有悔。假设我们占到乾卦上九,就安分不要动。孔子对爻辞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延伸自己的了解与想象。

    "不出户庭,无咎。"子日;"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不离开门户与庭院,没有灾难。"孔子说:"祸乱的产生,是以言语为其阶梯。君主不能保密,就会失去臣子;臣子不能保密,就会丧失性命;几微之事不能保密,就会造成失败。因此,君子谨慎保密而不随便说话。

   这段话是出自节卦 初九,节卦就是要人节制。

    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利、命、仁,也不与别人讨论怪力乱神。利就是利益,他不会与学生谈论如何钻营获利;由于命有不可知的因素,所以他不谈命。为什么很少谈仁呢?仁是个人的正路,人生正途在于择善固执,必须依个人的处境来判断,很难做概括的说明,所以他总留待学生请教时,再依个人的状况加以解说,而鲜少主动在讲课时提及。

    孔子也不语怪力乱神,是因为他的言和语都很谨慎,"言"代表主动去说,"语"代表互相讨论。孔子不主动讨论这四者,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只是他不愿意讨论,因为不会有结果。讨论奇怪反常的事或灵异的事件,有什么意义呢?人必须活在当下,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善用每一天,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儒家的思想就是要学者多修养,没有修养使无法提升层次,便缺乏人文素养与真正的内涵。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 (h峪 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孔子说:"《易经》的作者大概懂得强盗的心理《易经》上说:背着东西坐在车上,招来了强盗。'背负东西,走小人的工作;车子是君子代步的工具。小人坐在君子代步的工具上,强盗就会想要抢夺他。居上位的傲慢,在下位的粗暴,强盗就会想要攻击他。不藏好珍贵之物,是教唆别人来抢夺;打扮得过于妖艳,是教唆别人来调戏。《易经》上说:。背着东西坐库车上,招来了强盗。'正是说明招来强盗的缘故。"

    这一段出于解卦 六三。意思是说:若是君子坐在车上,不会背着东西,小人背着东西又坐在车上,一看就知道他的身份不正当,强盗就来了,因为他知道小人所持为不义之财。"在上位的傲慢,在下位的粗暴,强盗就会想要攻击他",表示内部不合,物必白腐然后虫生。"不藏好珍贵之物,是教唆别人来抢夺",所以财不要露白。"打扮得过于妖艳,是教唆别人来调戏。"这句话在今日仍有参考价值。

    孔子在《系辞传》中,特别将这一段提出来加以引申,对世人的告诫之意,可见其用心深刻了。此文章来源于:周易算命

第十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白话: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天的数共有五个,地的数共有五个。五个方位的数分配得宜并且各自配合。天数加起来是二十五,地数加起来是三十,天地之数合起来是五十五,这些数造成了各种变化,天地并且使鬼神之道得以运作。
解读:天为阳,代表奇数;地为阴,代表偶数。人类用来计算的十个序数,从一到十,依此分为两系。五个奇数相加为二十五,五个偶数相加为三十。既然皆有五,就可用来配合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有天地,有方位,有数的组合,然后就可以由此掌握变化的奥妙与鬼神的功能了。朱熹说:“变化,谓一变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变成之,三变生木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变成之,五变生土而十化成之。”阳数为变,阴数为化,依序而有水、火、木、金、土。至于“鬼神”,则朱熹说:“谓凡奇耦(ou)生成之屈伸往来者。”这些说法并不明确,并且也难有定论。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she,古代以蓍草以占卜吉凶)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le,手指之间)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白话:在进行大型演算时,准备五十根筹策,真正使用的是四十九根。将这四十九根分为两组,象征天地两仪;由任何一组中抽出一根挂在左手小指间,象征天地人三才;再以四为单位去计算筹策,象征一年的四季,把剩下的零数夹在左手中三指间,象征闰月,每五年有两次闰月,所以要把另一组筹策依四计算所剩下的零数,也夹在指缝挂起来。乾卦的策数是二百一十六,坤卦的策数是一百四+四,总数为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年的天数。《易经》上下篇六十四卦的策数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的数目。所以,要经过四次经营才能形成《易经》的一爻,经过十八次变化才能完成一卦。
解读:“大衍”是指大型推演。“大”是就五十为一完整之数而言。前面说过“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在此却说“大衍之数五十”,原因或许如《黄帝书》所说:“土,生数五,成数五,是以大衍之数五十也。”生数是一、二、三、四、五,成数是六、七、八、九、十。土的成数本来是十,现在以五代十,于是五十五成了五十。“策”为筹策,指蓍草或竹片等可用以计算之物。使用四十九根,是以抽出一根象征太极,使后续的象征有个起源。“四营”是指分二、挂一、揲(she, 古代以蓍草以占卜吉凶)四、归奇这四个步骤。“揲”为分组计算,“扐(le)”是夹在指间,“奇”为零数。乾卦有六个阳爻,每爻以四策为一组,而阳数用九,所以总数为六乘三十六,共二百一十六。坤卦有六个阴爻,每爻以四策为一组,而阴数用六,所以总数为六乘二十四,共一百四十四。两者相加得出三百六十。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阳爻与阴爻各半,一百九十二乘三十六,为六千九百一十二.一百九十二乘二十四,为四千六百零八,总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当然,所谓“万物”,其数远过于此。
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白话:八个单卦代表初步的成就,由此引发而延伸出去,再按感触的类别扩展出去,天下可能取象的事物就全在里面了。《易经》呈现天地之道,使其功能与效应显得神妙无比,所以它不但可以用来应对各种需要,也可以用来助成神明的化育。孔子说:“了解变化之道的人,大概也会了解神明的作为吧。”
解读:八个单卦是乾,震,坎,艮,坤,巽,离,兑。这八卦再排列组合为六十四卦,就构成了《易经》的完整体系。《易经》可以“显道”并且“神德行”。“德行”所指为天地之道的功能与效应。“酬醉”是指应对自然界与人间世的一切状况。“佑神”以及“神之所为”二语,合而观之,可知“神”是名词,指神妙的变化。天地之间的变化固然神妙,人也依然有可能助成之。第十一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白话:《易经》在四方面展现了圣人之道:用在言语方面的人会推崇它的言辞,用在行动方面的人会推崇它的变化,用在制造器物方面的人会推崇它的图像,用在卜筮方面的人会推崇它的占验。因此,君子准备有所作为,准备有所行动时,用言语去询问,它就会接受提问并且像回音一样地答复。无论提的是远的、近的、幽隐的、艰深的问题,它都可以让人得知未来的状况。不是天下最精微的智能,谁能做到这些?用三与五来演变,文错综合相关的数字。贯通其中的变化,于是形成天下的形态.推究其中的数字,于是确定天下的现象。不是天下最卓越的变化,谁能做到这些?《易经》的卦象没有思虑,没有作为,寂静不动,一受到感应就能通达天下的道理。不是天下最神妙的力量,谁能做到这些?

解读:本节首先说明《易经》所展示的圣人之道,分别是辞、变、象、占,我们可以依此学习言、动、制器、卜筮。接着描述《易经》中的智能如何为天下之至精、至变、至神。“参伍以变”与“错综其数”可以指称对卦象的观察与玩味,也可以扣紧三与五这两个数字来理解,提出各种说法。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白话:《易经》这本书,是圣人用以探求深奥与研究几微的凭借。由于深奥,所以它能贯通天下人的心意;由于几微,所以它能成就天下人的功业.由于神妙,所以它不匆忙却迅速反应,不行走却照样抵达。孔子说“ 《易经》在四方面展现了圣人之道”,说的就是这些。

解读:此说法突显了《易经》的难度,天下的道理,在百姓身上是“日用而不知”。但是在“不知”的情况下,人生之祸福常常身不由己,以至最后只能求助于命运和盲目的信仰。圣人身负造福百姓的使命,所以必须具备《易经》的智能。这是古代的情况,我们现代人则须自己担起这个责任。《易经》的道理在此显示了三个特色,就是极深、研几与通神。

第十二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一种植物古人用茎占卜】(著)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白话:孔子说:“《易经》可以用来做什么?《易经》的哲理可以开发万物,成就功业,涵盖天下的法则,如此而已。”因此之故,圣人用它来贯通天下人的心意,奠定天下人的事业,裁断天下人的疑问。所以,蓍策的作用圆通而神妙,卦象的作用方正而明智,六爻的特性变易而彰显。圣人用它来洁净心思,退藏于隐秘之中,与百姓一起忧虑吉凶的发生。神妙可以让他知道未来的状况,明智可以让他容纳过去的经验,谁能做到这些呢?大概只有古代耳聪目明、智能过人、勇敢无比又不愿夸耀的人吧!

解读:《易经》一书的作用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试问还有什么比它更广大更精微的著作?“开物成务”一语即是人类“文化”的具体过程与内涵。“冒”为笼罩、涵盖,“道”为事物运作的法则。圣人有三项任务,就是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这三者分别需要德行、能力、智能,而《易经》提供了所有必要的指示。“蓍(shi)”为蓍策,以蓍草的茎制成,圆形。“贡”为告,为彰显其意。朱熹说:“圆神,谓变化无方;方知,谓事有定理;易以贡,谓变易以告人。”他接着说:“圣人体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无事,则其心寂然,人莫能窥;有事,则神知之用,随感而应,所谓无卜筮而知吉凶也。神武不杀,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谓。”“杀”为杀伐,“不杀”是说不利用这种专长来对付别人或夸耀自己。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he,关闭)户谓之坤,辟(bi 开)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白话:因此,明白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又了解百姓的实际状况,这才发明神奇的蓍(shi)占,引导百姓去使用。圣人用它来斋戒心思,使占筮的功能神妙而明显啊!所以,关起门来静处就称为坤,打开门来活动就称为乾。有关有开就称为变化,往来不已就称为通达。显现出来的就称为现象,具体赋形的就称为器物。制定出来使用的就称为法则,进进出出利用它,百姓都要使用的就称为神妙。所以,《易经》揭示了作为究竟真实的太极,从太极展现出天地两种体式。天地两种体式展现出四季的现象,四季的现象展现出八个单卦。八个单卦决定了吉与凶,由吉与凶再衍生出伟大的功业。

解读:圣人知天又知人,所以发明了“神物”。凡是可用以占筮的都属于“神物”,目的是要帮助百姓趋吉避凶。关于“斋戒”,朱熹说:“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警惕之谓戒。”可见这是以心思为主,而非涉及饮食也。接着一系列界说,简单指出何为坤、乾、变、通、象、器、法、神。这些语词的定义,在《系辞》中不一而足,可以对照比较。“太极”是指究竟真实或绝对真实而言。宇宙万象若非纯属虚幻或偶然,则必须有一最后底基,它同时也是最初的开端,而“太极”所指为此。太极既然是绝对者,则其本身不能成为观察的对象,所以接着要说“是生两仪”。“两仪”具体而言,是指天与地这两大体式或形态;抽象而言,则是阳气与阴气这两种元素及力量。因为下面直接论及天地与四时,所以在此译为“天地”。以“展现出”译“生”,则是因为它与一般所谓的生育不同。朱熹说:“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四象者,次为二画以分太少。八卦者,次为三画,而三才之象始备。”他的意思是:两仪是指阴爻与阳爻。四象则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八卦则是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八卦再合成六十四卦,就可以界定各种处境中的吉与凶,然后人类才可依此创建功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wei)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白话:因此之故,取法的对象没有比天地更大的,变化通达的情形没有比四季更大的,悬挂而显明的现象没有比日月更大的。让人推崇仰望没有大过富贵的。齐备物品供人使用,制定现成器物来谋求天下人的福利,没有大过圣人的。探究精微,考察幽隐,撷(xie)取深奥,推及遥远,以此来确定天下人的吉凶,促成天下人勤勉不息的,没有大过蓍与龟的。因此之故,上天赐下神奇的东西,圣人要取法。天地之间变化无穷,圣人要仿效。天垂示天象,显现吉凶之兆,圣人要仿真。黄河出现龙图,洛水出现龟书,圣人要参照。《易经》有这四种重要的取象,就是要用来彰显奥秘的。附上卦爻辞,就是要用来告诉人们的。判定它是吉是凶,就是要用来裁断的。

解读:本节提及六种“大”,依其性质,分别为天地、四时、日月、富贵、圣人、蓍龟。其中,“富贵”是就一般人的愿望而言,而富贵的极致则是“天子”。“亹亹(wei)”为勤勉。圣人制作《易经》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根据神物(蓍龟等占筮之物)、天地变化、天垂象以及河图洛书。关于河图洛书,孔安国说:“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详情不易查证,录之以供参考。

第十三章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白话:《易经》上说:“获得天的助佑,吉祥而无所不利。”孔子说:“佑是帮助。天所帮助的是顺从的人,人所帮助的是诚信的人。履行诚信并且存心顺从,还会因而推崇贤者。所以获得天的助佑,吉祥而无所不利。”孔子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言语,言语不能完全表达心思。”那么,圣人的心思就不能充分显示了吗?孔子说:“圣人设立爻象来尽量表达心思,设立卦象来尽里表达真实与虚伪,附上卦爻辞来尽量表达他要说的话,借由卦爻的变化与通达来尽量表现可取的利益,借由鼓动它与活跃它来尽量表现神妙的作用。”

解读:“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一语出现于大有卦(,第十四卦火天大有)上九爻辞。“天之所助者,顺也”,在此,“顺”是指顺从天命而言,亦即大有卦《象传》所说的“顺天休命”。圣人要传达智能让众人分享,所以写下《易经》。他所表达的是意、情伪、言、利、神。“情伪”是指真伪,要避免真假混淆。“利”是自求多福,而非损人利己。所谓“变而通之”,是强调人生不会走投无路。“神”则是展现造化的奥妙,亦即要人从卦爻的活泼变化中,找到无限的生机与趣味。

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白话:乾卦与坤卦,是《易经》所含藏的精华吧?乾卦与坤卦排列成序,《易经》的法则就在其中建立起来了。乾卦与坤卦毁坏,就没有办法见到《易经》的法则。《易经》的法则无法见到,乾卦与坤卦的作用也几乎消失了。因此之故,超越在形体之上的就称为道,落实在形体之下的就称为器物,让道化解而裁定的就称为变化,使道推演而运行的就称为通达,把道推举出来并且加在天下百姓身上的就称为事业。

解读:乾卦与坤卦所象征的,不只是有形的天与地,还包括阳气与阴气这二元力量。宇宙万物无一不是这二元力量的互动所形成的。但是,推究乾坤与阴阳之根源,依然可以找到一个究竟原理,亦即“道”。道作为究竟原理,与太极作为究竟真实,这两者原是二而一的,只是我们分别由万物的结构与生成来观察,可以使用不同的名称而已。有形可见者,皆为“器”,“道”超越于形器之上,作为永恒的模型。依此可以界说变、通、事业。圣人也是体悟此“道”,才能发明《易经》之理的。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e,深奥),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白话:因此之故,《易经》中的象,是圣人见到天下事物的复杂微妙,就仿真其形态,描绘其样貌,所以有卦象之称。圣人见到天下事物的变动发展,就观察其会合通达的方式,依循常规法则,再附上解说来裁断吉凶,所以有爻的称呼。穷尽天下精妙的在于卦象,鼓舞天下活动的在于卦爻辞,让卦象化解而裁定的在于变化,使卦象推演而运行的在于通达,把握卦象的神妙并且彰显出来的在于圣人,默默地成就卦象,不说话而有诚信的,在于德行。

解读:本节前半部分,从“圣人有以见”到“是故谓之交”,已见于第八章,现在重复引述,以连接底下的结论。总结以上所说,是要再度强调卦、辞、变、通、其人、德行的伟大作用。“其人”是指圣人以及后来的君子。“德行”是依《易经》的启发而明智地行善所生的效应。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